弃绝圣智、仁义、巧利这些文明成果,回复淳朴、真诚、安宁的自然状态,这就是老子的回答。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画,更生动地表白了这个态度。
不过,在《老子》中又有某些主张是为“侯王”、“取天下”、“治大国”、“以御今之有”所用的,可以肯定,这些主张不是小国寡民的社会所需要的,这说明老子对历史进步的否定还是有一定保留的。
(三)庄子对“性”、“命”的思考及其历史观的内在矛盾
在今本《庄子》中,有所谓“至德之世”的论述[203],系对老子的历史衰退论的继承和发展。除此之外,在道家历史理性的其他方面,庄子是否还有更大的发展或突破呢?这就要看他能否提出新的概念,能否开拓新的领域。庄子在论述“至德之世”时,使用了“性情”两个字[204],值得注意。何谓“性”?《庄子》云:“性者,生之质也。”[205]质与文相对,有朴实之义。[206]“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成玄英疏:“质,实也。”[207]这里的质有事物的本质、实质、性质之义。何谓“情”?《庄子》云:“吾未至乎事之情”,宣云:“未到行事实处。”“行事之情而忘其身。”王先谦注:“情,实也。”“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208]“常情”与“溢言”相对,“情”即“实”。可见,性情即是朴实、本质、实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