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从长江北岸退守江南,西起湖北宜昌,东至江苏南通,长达数千里的宽阔长江,成为国民党军最重要的防线。从历史经验而言,长江并不是中国统一的真正障碍,但刚刚在三大战役中损兵折将、师老兵疲的国民党军,也只能利用“长江天险之利,拒止匪于长江以北,争取适当时间,重新整备新生战力,企图再举”。担任国民党军江防作战的计有155个师70万人,并得到海军江防、海防舰队和空军支持,其中由汤恩伯指挥75个师45万人,担任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江西、安徽、江苏段的防务,白崇禧指挥40个师25万人,担任湖口以西的长江湖北、湖南段的防务。国民党军长江防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防线过长而部队太少,湖口以东平均每师的防守正面长至50公里,又不能控制有力的预备队,因此只能采取缺乏纵深的正面一线式布防,“各部队均直接配备,缺乏打击兵力,致使匪一旦渡江成功,国军江防全线即告溃决”。负责指挥江防作战的汤恩伯和白崇禧有不同的考虑重点。汤恩伯为蒋介石的亲信干将,在防守上最为关注上海,负有在情况不利时掩护上海撤运物资并将部队转运台湾的任务,因此随时准备自防地东撤,向上海收缩,依托海口,俾便进退自如;白崇禧为桂系统兵之将,与蒋系素有隔阂,除了力图保持部队的实力外,更为关注桂系的根据地——广西,因此随时准备南撤,以湘西山地掩护广西后方。双方考虑重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国民党军的长江布防。汤恩伯以京沪杭三角地带为布防重点,以淞沪地区为防守核心,准备首先依靠长江防线阻挡中共部队渡江,然后在不利时将镇江以东的部队撤至淞沪,镇江以西的部队撤至浙赣路,再不利时即退守舟山与台湾。具体兵力部署是:淞沪地区3个军,镇江至上海4个军,南京正面4个军,南京以西至铜陵2个军,铜陵至湖口2个军,另在镇江附近集结2个军、皖南集结2个军作为机动部队,还有7个军部署在浙赣铁路及浙北、浙东。根据汤的部署,在江防一线部队19个军中,南京及其以东有13个军,而南京以西至湖口,虽然防线长度超过南京以东,但只有6个军,尤其是汤、白两部结合部的兵力部署更为单薄,几成空白。就当时国民党军的实力而言,确无在长江全线布防作战的能力,因“长江江防过于宽广,处处设防,绝难周全”,平均分配兵力将被各个击破,汤以南京以东为重点自有其道理;但就长江防御而言,汤的部署在南京以西留下了重大缺口,一旦中共大军突破,势将切断汤部与白部的东西联络,打乱其防御体系,并自皖南分进江西、浙江,造成迂回国民党军后路的有利局面。南京国防部认为,汤的部署偏重于南京以东以迄上海而忽视皖南,提出应调动部分兵力至南京以西,适当保持长江防线的兵力平衡。但汤恩伯既不准备守长江全线,所以也无意改变部署。3月18日,他到溪口向蒋介石报告长江防务计划,蒋表示“决心固守上海,甚以为然,但认皖南防御薄弱,惟有于战术上与方略上图谋补救之耳”。最后国防部决定自南京增调第20军和第96军至芜湖至安庆一线。4月20日,北平和谈最后破裂,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电令各防区,“判断匪军有于本月二十日前后,利用夜间向我渡犯之企图”,“国军决固守长江,击灭任何地区渡犯之匪于水中”,“我江防各部队应速即自行调整部署,立刻集结兵力及各种轻重武器,直接配备于巩固匪军渡点之我岸(或沙州),加强戒备,并于其后方严密戒备监视,以便集中全力,适应战机,击灭渡河之匪”。
相关影视:老三年片在线爱奇艺电影机器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