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自从传奇小说在唐代蔚为大观之后,中国的文言小说就陷入了长久的沉寂之中。一直到蒲松龄的出现,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
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破晓时分,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一户人家的一声清脆啼哭,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小生命的父亲欣喜若狂,因为在孩子降生前,他刚刚梦见一个清瘦的佛把一贴膏药贴在他的胸膛上。于是他给孩子起名叫蒲松龄——他希望孩子能够和南山的不老松一样长寿。
蒲松龄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读书,19岁时以府、县、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但之后三年一次的乡试,成了他一生都迈不过的坎。一直到他72岁的时候,他才博得了一个岁贡的功名。一次次的志在必得,又一次次的折戟沉沙,他不得不在41岁时到别人家当家庭教师,直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另一方面使得他把大部分兴趣和精力放在收集、整理谈狐说鬼的故事上。从30多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前,他都坚持着对《聊斋志异》的创作与加工。在他72岁的时候,他一生的精神支柱、跟他患难与共56年的妻子刘孺人病逝。他在埋葬妻子的仪式上对儿孙们宣布,自己将在三年之内死去。两年后,也就是1715年,他倚书屋—聊斋的南窗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