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地带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漏斗效应”这个词,但对其含义可能就不甚明白了。究竟什么是漏斗效应呢?它原本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当流体从管道截面积较大的地方运动到截面积较小的地方时,流体的速度会加大的现象。
如今,美国的很多传播学者将此概念引入了传播学之中。传播学者们认为,很多信息传播者想给对方传播的信息是100%,但表达出来的只有80%;信息接受者中,能听进去的是60%,能记住的是40%,能按照做的仅有20%,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漏斗形状。信息传播者发出的各种信号分布在“漏斗”的各个终端,最后全都叠加聚在前端,从而形成“漏斗效应”。
其实,“漏斗效应”在平常演讲、各种会议、剧台,乃至课堂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召开某个会议时,当与会者以“课堂座位”模式的方式就座时,就会在他们中形成一个典型的“漏斗”形状的“学习地带”。在这个“漏斗”形状的“学习地带”中,其成员主要包括会议厅前三排的所有与会者和坐在中间排、且位置处于中间的与会者。这些坐在“漏斗”中的与会者,其参与会议的积极性,和领导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最多的,同时他们也是最能记住信息传播者——领导讲话内容的人。同时,那些分布于“漏斗”末端以及四周(如在会议厅后面,或是会议厅两侧)的信息接受者——与会者,往往是会议中最不积极的人群,他们不但与领导的互动较少,有时还会对会议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因而,他们所能记住的会议内容通常是最少的。尤其是那些坐在最后一排的与会者,由于他们远离“漏斗”的中心,因而能从信息传播者那儿接受到的信息量通常要比处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就座者少得多,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们会做一些与会议无关的事情,比如,走神、遐思,或者是睡觉,再或是偷偷溜出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