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案例1-5中,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是能够阅读卫星云图和辨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教师要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去认识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例如,在“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活动中,学生要识别六种天气符号。有的学生能够说出全部的天气符号,有的学生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说出天气符号的含义,而且还能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得怎样、学了多少,回答地理学习质量中“质”与“量”的问题。再如,在“阅读教材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辨别黄河流域地区、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活动中,学生第一步是要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步是辨别各个地区的云层状况,第三步是根据云层状况预报天气。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最后预报天气的结果如何,不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认识就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学习质量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质”的发展体现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有新的收获和经验。例如,在案例1-5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等。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节课而言,地理学习质量的“质”是由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地理学习质量还有“量”的规定。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要认识多少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才能达到目标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地理学习的“质”与“量”,前面学习的“质”与“量”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