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在理论、现实和历史中探寻对外开放的依据,而且对中国如何开放,走进开放的世界进行了宏观设计:从经济开放到文化开放,从发展外贸关系到利用外国的资金,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从创建开放的基地到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格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运行轨迹。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选择突破口。中国的开放同样需要一个排头兵,需要“基地”。1979年,当中国政局刚刚廓清雾瘴,完成了一次指导思想方面的大转移,深谋远虑的邓小平就提出了试办沿海经济特区、创建“开放的基地”的构想。他不无悲壮地说,可以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于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出了工作组前往广东和福建考察,认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地适宜建立“特区”;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共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市各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实行市场调节,经济建设主要是吸收侨资和外资;同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和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