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任何“万寿无疆”的人和事,日本的辛亥革命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能够持续发展40年,而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我认为它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众多历史学者心中,它的业绩亦将为后世的学术史所记述,它为日中两国友好与学术交流所贡献的一切将永远成为后继者的宝贵遗产并可奉为楷模。
惜别不是诀别!我深信中日两国年青一代的历史学者,必定会在新的起点上与新的条件下发扬光大我们这一代人所已做过的学术交流事业。
经常的“栖息地”——忆徐家汇藏书楼
就历史学者这个行当来说,最大的癖好就是搜寻珍贵的文献资料,因此图书馆也就成为我们经常的“栖息地”。而就我自己的学术生涯来说,帮助最大的即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研究张謇,常去坐落在风光绮丽的北海之畔的北图旧馆,其善本阅览室似乎是一座永远发掘不尽的宝藏。80年代我把研究领域扩大到清末民初的江浙资产阶级,上图又成为我源源不绝的史料供应库,而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对我最具吸引力的是收藏特丰的早期中文报刊,那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大批早期报刊重重叠叠堆在书架上或墙角边,尚不具备正式陈列阅读的条件。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间耽误太久,各行各业都急于重振旗鼓,人们备受压抑而又积蓄甚久的积极性像埋藏在地下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急于把这些尘封多年的珍贵文献及早整理上架以供学者利用。当我看到他们灰头土脸地抱着一大摞报刊蹒跚走来时,内心真是充满说不出的感激与歉疚。至今我仍遗憾,当时大家都埋头忙于工作,竟未请教他们的尊姓大名。他们才是帮助学术发展的真正的无名英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