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晋代的范汪撰有《棋九品序录》,南北朝王抗、褚思庄、柳恽都著有《棋品》。柳恽还将当时棋艺登格者共278人,等其优劣,分级排定。“九品”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的《棋经》:“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门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清两代,围棋等级分为国手、二手、三手、四手。国手有大家、名家之分,其余各手又分先后,也近似于九等。近代学者黄俊在他所著的《弈人传》中说:“六朝品棋,褚思庄品于宋,王抗品于齐,柳恽品于梁。张拟著经,分为九品。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称为九段。”
象棋的起源
象棋是一种象征战斗的棋类游戏。关于它的产生时间,众说不一,不过《楚辞·招魂》中已有涉及象棋的文字记载:“菎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刘向《说苑》也有“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象棋棋子除“象”“炮”外,“将”“帅”“车”“马”“士”“卒”都符合周代兵制。象棋似产生于周代,战国时已初步成型。唐代军队中出现了石炮,相应地棋子中增加了“炮”,宋初又增加了“象”,象棋最终定型。“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宋徽宗《宫词》)。宋代统治者也爱好此项活动,当时的棋盘、棋子制作都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