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相信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们温柔地抱起他(她)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柔软的爱,也充满了责任和力量。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亲手布置关于他们生活的一切,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并希望他们能够在父母的爱与期许下,最终由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等到他们真正成为大树的那一天,父母的心仍旧不会放下,还是会像从前一样牵挂着他。
父母担负起了养育、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职责。无论是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还是孩子背上小书包踏入校园时,处处都有父母们辛勤付出的身影。但同样是包含了父母们的爱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成了文明礼貌、追求上进的栋梁之材,有的孩子却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家长们在扼腕叹息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孩子们天性使然吗?
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一个个行为不同、性格各异的个体。
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白板,教育者在上面画上什么样的画,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其思想中含有教育决定论的因素,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真的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教育和环境对人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人最终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生来是善良的,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君子之想,最终他便成为一个君子;同样的一个人生来也是善良的,但接受了小人之念,最终他便成为一个小人。相对的,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生来都是“恶”的,怀有恶念,但是荀子也一样提出,生来皆“恶”的人们在经过了教化之后会渐渐成长为“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