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楠眨眨眼睛,满不在乎地冲着镜框做了个鬼脸。照片上的目光是严厉的、冷冰冰的,好象在询问家人们有没有违反他生前制定的一切家规……
假如郭立楠一直在这样的目光下长大,他也许会变成一个地道的郭自彬第二。然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郭自彬足足有好几年时间心神不定,自顾不暇,放松了对小儿子的管教。郭立楠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别人家里度过的。这也许是那几年中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从小学起,郭立楠就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个同学的爷爷是大学教授,爸爸是位工艺美术家;另一个同学的爸爸是一位报社编辑。他们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和画册。郭立楠象着了魔似地成天钻在别人家里,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同他年龄很不相称的大书,以此填补他空虚而又渴求着知识的心灵。十年浩劫中尚有幸免于难的角落,十年混战也给一些有志者造成了不可多得的良机。这十年中,许多青年的时间和精力,都象流水一般白白淌过去了。但也有一些人,或是出于偶然,或是由于个人独特的资质,却把时间换成了知识储存下来。郭立楠的家庭是古板的,父亲只要求孩子们严格遵守一切他定下的规范,而并不真正关心他们。母亲却谨小慎微,以为孩子不学坏就是天大的幸事。老大郭立柽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而郭立枢这些年又忙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对小弟不屑一顾。郭立楠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很象侥幸被吹落到草原上来的一棵树种,得到充足的生存空间、阳光和雨露,没有因为环境的限制而变得畸形。也很象山区水库里的鲫鱼,由于避免了严重的现代工业污染而长得肥硕,甚至改变了某种遗传弱点,这在生物学上,称为“定向变异。”当郭立楠在七七年秋天斗胆报考大学时,还遭到郭立枢的嘲讽,直到录取通知书来了,全家才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