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没有后来今村昌平的那部翻拍,本片也可以在家庭题材中挣得一席地位,但无奈后来者胜于蓝,把内容拔得过高,导致本片的光彩泯灭了不少. 从内容来说,本片偏向限制性叙事,大部分视角在阿玲婆的身上展开,这与后来今村昌平采用的开放视角不同,视角决定叙述环境,个人视点令电影局限在家庭,而今村昌平的开放令整个村庄延展为看似“蛆虫”,但实为欲望与情感的混合体. 从技术来看,那几个炫目转场都是舞台手法,而远景的选取也有浓重的舞台味道,甚至打光应用都是,但在镜头运动上,环摇与平移的应用令影像活力十足,摄影棚搭造的场景也精致无比,但在现实主义倾向的文本中,未免有些过头了,三味线和说书人的应用,从旁白上增添了本土意味,但也限制了观影体验,而末尾那大段的上山镜头,搭配上导演气韵十足的置景和如. 很惊喜,不是迂腐意淫的青春题材,也避开了潜在的“女性贫困”的卖惨线,叙事上想要摆脱同类片标签的用意显而易见,举手投足透着“千禧一代”的气息. 拍摄上关于港深两地的特征并不鲜明,私以为其实做出区别来更是有意思的,只用了一场游艇戏,一场“城寨”戏,还有点缀一样的“过关”,平淡勾勒,觉得不是很够. 但公共场合的拍摄,本来就受到许多限制,而以大量外景、社会状态加入叙事恰恰是港片的特质,所以本片中香港团队的能量也更为突出,连带着将人物的心意也向港口这一边倾斜. 这种尝试是有意思的,这样一来全片还是显得平淡. 声音设计上,那些白色噪音、细微的“小声音”很出色传神,男女主之间的情绪浮动非常天然、抓人. 最遗憾是同窗友谊的处理,从一开始就是主人公最在意的事,却没有延伸,打架也潦草. 不觉得是优秀,但很期待导演的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