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的社评还认为,民国以来的中国政治大势,可以归结为“文武主从之争”。辛亥革命本是文人革命,但随后袁世凯凭借北洋军与孙中山所凭借的国会相较量,最终演化为武主文从的局面。而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集大权于以文人为核心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借苏俄“赤军”经验建“党军”,以党权制约军权,意在恢复文主武从的政治。但这局面未能维持多久,北伐开始后,军权随着北伐的迅猛推进而急速蹿升,又形成蒋介石借“党军”坐大的局面。南昌与武汉“迁都之争”实即军权与党权之争,也是军权与党权的首次公开较量。宁汉分裂后,军权与党权最终分庭抗礼。《大公报》认为,南方的党权与军权之争,实际仍是文武之争。对宁汉之争具有文武之争的性质,当时南方党人内部亦有相似的看法。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当时尚站在武汉一方的宋子文,最初的反应就是觉得文人被武人制裁了。他亲口对一位来华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说:“国民革命的主旨是以党治军,就是以文人制裁武人。现在都完了!文人制裁武人的局面全被推翻了。”
宁汉分裂后,武汉方面有东征讨蒋之议,退守江北的孙传芳亦有南犯之势。蒋介石考虑到武汉方面被奉军压迫,估计近期不会东下,乃决定对武汉暂取守势,先扫清江北的北洋军阀,打下徐州、济南后,再回来同武汉作战。5月18日,南京北伐军克复滁县,21日克复蚌埠,23日克复扬州,6月2日克复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