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安石从他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坚持人的形气是心、诚、性、神等心理活动的基础。认为,“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53]在人的形气和心性的关系上,形气是基础,是根本;心性等心理活动由形气而产生。把人性论学说建立在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人有形气必有心性。
其次,关于“性”和“情”。王安石说:“气之所禀命者,心也。……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54]以“体”、“用”讲“性”、“情”,既表明了性与情的统一性,也表明了二者的差异性。统一是说有体必有用,用离不开体。差异性是说二者又有区别和不同。当“七情”存于“心”,尚属于人们的生理或心理活动而未发于外时,王安石把它叫作“性”;当“七情见于行”,变成人们的行动、行为,而已发于外时,就叫作“情”。“行”——见于现实生活,则是“性”、“情”的分界线。这种观点显然是对前人人性思想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