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译文】
对于阴经邪气旺盛而阳经正气虚弱之病,医治时,要先补其阳经正气,再泻其阴经邪气,如此才能使阴阳调和。对于阴经正气虚弱而阳经邪气旺盛之病,医治时,要先补其阴经正气,再泻其阳经邪气,如此也才能使阴阳调和。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三条经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它们所属的位于足大趾附近的动脉搏动情况所反映。施以针刺时,需要先了解这三条经脉的病症是实证还是虚证,然后再确定治疗之法。倘若是虚证而使用了泻法,就会使病人虚上加虚,这叫做“重虚”。“重虚”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只要这三条经脉发生疾病需要针刺时,就应当先按切它们所属的动脉,通过脉象来制定医治之法。倘若脉的搏动实而快,就应用泻法去其实邪;倘若脉的搏动虚且缓,就应用补法补其不足。如果针法使用恰好相反,以补法对实证,以泻法对虚证,那么只会让病人的病情更加恶化。此三条经脉在它们所属动脉上的搏动部位各不相同,足阳明胃经的位于冲阳脉,在足跗之上;足厥阴肝经的位于太冲脉,在足跗之内;足少阴肾经的位于太溪脉,在足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