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叫张曙明,是我的二弟。二弟小学毕业时,还处在农业社时期,家里为了保证我能有条件考上大学,就动员他到生产队干活。由于父亲是一名基层干部,1983年家里“农转非”时,父母又说服二弟留守在老家。这样,家里其他人便都脱离农村进城了,只有二弟的命运仍然与土地连在一起,所有的经济来源都要依赖土地。好在父亲当时对种苹果有些认识,便鼓动二弟在地里栽上了果树。我基本上目睹了二弟从一个只会种粮食的农民,逐渐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种果能手,尤其是成为一个在全镇能数得上、叫得响的果树技术员的全过程。每年冬春季节,二弟都要手拿一把果树剪子,走乡串户为乡亲们剪树,大多数果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老家不发展苹果产业,二弟会靠什么去致富呢?苹果将他塑造成了一位新式农民,他因苹果而成就了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如今走遍丰台镇以及张观察村,到处都是一片苹果园,果树掩映之处,是一年年多起来的小康屋。二弟家的小康屋是20年前修建的,应该属于村上第一代小康屋,那时的标准不太高,一般都是修一层。现在乡亲们普遍富裕了,因而不少小康屋都是修两层,并且屋子里摆放着新式家具,门前还停放着小汽车或者农用车。以前种粮食的时候,作物秸秆不是用来做牲畜的饲料,就是被充当了做饭、烧炕的燃料,而且沟里的草也被刮得净光,甚至连树也被偷伐做了燃料了。如今家家门前屋后,都有一个由剪下来的果树枝组成的大柴垛,不仅没人再下沟割草、偷伐树木了,就连作物秸秆也很少做燃料了。发展果树业,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的变迁。农民们从务果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农业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从此将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想一想,如果不是政府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果树业产业化,如今还会有什么项目、什么门路、什么渠道,能够如此大面积地解决全县几十多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