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水利事业,也很发展。河北的陂塘(蓄水池塘),对农业帮助很大,从那里引水灌田,既节省人力,又增加收获。赵恒咸平年间,汝州导汝水灌溉垦地六百顷,一年收粮二万三千石;襄阳县修筑水堤,把淳河水截入陂渠,灌溉民田三千顷;宜城县用蛮河水灌田七百顷。赵祯嘉祐年间,赵尚宽在唐河县修复汉代陂渠,凡来种田的人,都借给耕牛、犁头、种子、食物,一年以后,不仅本地逃亡户都自动回家,并且从淮南、湖北各地还迁移来二十多户。赵顼熙宁元年,襄州宣城县官朱纮,修复旧日小渠,灌田六千顷。赵佶政和六年,平江府兴修围田二千余顷。从这几个实例中,可能看出大概情况。引水灌田面积达几万顷,不仅说明北宋农业较以前进步,也促成经济的发展。
江淮两浙一带,一遇天气稍旱,比较高仰的水田就容易枯竭,稻米产量因而减少。赵恒大中祥符四年,派遣使臣到福建取来“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人民。“占城稻”开始于福建,原是从占城传来的,与中国稻相比,颗粒较小而穗较长;它可以在高仰处生长,成熟时间较早。这种早稻传布于中国各地,自然能增加农产数量。
赵匡胤即位以后,就下诏奖励“广植桑枣,垦辟荒田”的农民,和能招徕流民、减少旷地的县官。赵恒咸平初年,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课植桑、枣于岭外一带。直到赵佶崇宁年间,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王觉还开辟荒地到一万顷上下。两广本是荒僻地带,从此农业日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