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具体只是认识的起点,它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活动升华为抽象规定,找到一个与历史起点相一致的、再现现实具体的逻辑起点,才能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因此,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是马克思思维进程内在的逻辑要求。“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22]这使马克思意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3]。因此,从1844年马起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剖析市民社会。《手稿》就是这一工作的初步总结。
从经济事实——“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出发,《手稿》运用哲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分析,通过对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进程中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从社会的横断面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诸种社会关系,并认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24]把马克思这些论述同生产关系的“经典定义”相比,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在这里还未揭示生产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还未用生产力说明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把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关系看成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