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 1997~2009年我国各类幼儿园数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1995~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其次,幼儿教育投入机制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剥离社会功能,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公办”性质幼儿园——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迅速被关、转、改,幼儿园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见图2-2),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以工人、普通公务员、服务行业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为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盈利的民办园。公共资金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变得越来越少。实际上,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保持在教育总经费的1.2%~1.3%,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在减少公办幼儿园的同时,一些地方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导致具有较高质量的普惠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少,相对优质的民办幼儿园则根据市场需求收费不断上涨。
最后,幼儿教育理念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产物。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尤其是以知识掌握度为衡量标准的高考制度,更成为基础教育新理念难以落实的阻力。中小学阶段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而且趋于低龄化。在这种应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15]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山西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