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篆刻
进入晚清,活跃于清初期和中期印坊的徽、浙两派,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衰落。其原因在于:在技法方面,过于精熟媚巧;在章法、刀法方面,趋于程式,更为重要的是忽视了从印外艺术获取营养的作用。所以,篆刻语言和风格缺乏个性,导致了两派陷入了僵化的境地。从道光后期开始,印坛为之一振,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篆刻大家。他们活跃于清末印坛,形成了有别于徽、浙两派印风的新的篆刻风格。
晚清印坛的振兴,与同时期碑学的兴盛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时期的篆刻家,基本上都是有影响的碑派书家,他们篆书功底扎实,风格各异,而且也都以各自篆书风格入印。所以,篆刻语言以其独特的个性展示于世人。“印从书出”成为清末印坛的突出特征。另一方面,他们还从“印外求印”,广泛地借鉴了清代末期日渐增多的出土金石文字资料,像六国币铭、秦诏版、汉金文、砖瓦碑刻、封泥等,并把它们用以入印。拓展了篆刻艺术的创作语言,在构思、章法、刀法等方面,使清末印风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推动了篆刻艺术向前迈进了一步。其代表人物有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他们雄踞印坛,各领风骚,在晚清印坛一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