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东港镇,25000名农民工中,有7500人居住在由村委会建设的居住社区;8500人居住在企业建设的安居楼内,两者合计有64%的农民工实现了集中居住。该镇勤新村有27家私营企业,村委会通过翻建、扩建、新建6个社区,使3000多名农民工集中居住,没有一个散居在外。
在苏南的昆山市,已经建成的65处农民工集居点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43万名农民工实现了集中居住;正在建设的有14处,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农民工的集居率将达到80%。 4
不难看出,无论是重庆模式还是苏南模式,它们的共同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5
筑巢引凤,流动人口不再流动
从上面的苏南模式中可以看到,农民工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所后,不但生活方便了、孩子读书方便了,各方面的社会服务也有了保障。尤其是解决了农民工分散居住带来的自然、卫生环境差问题,非常适合用工相对稳定的企业需要。用工单位高兴地说:“建了民工楼,招工不用愁。”